太极观真---用身心感知世界太极观真---用身心感知世界

太极观真
用身心感知世界

康伟老师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十讲:阴阳的渐变与太极拳的慢练

太极拳名家 康伟  本刊记者 龚建新 

龚建新:通过对河图和太极图的讲解,我们对这两个古老的图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现在我们再来看太极图,就不是以前那种“黑白代表一阴一阳,黑中的白点代表阴中有阳,白中的黑点代表阳中有阴”这样粗浅模糊的概念认识了。

康伟:是啊,河图和太极图这两个古老的文化图腾蕴含着中华民族先祖对自然世界的探索而产生的认知和思想,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提炼和把握,是民族独具的认识论和世界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通过对太极图形成过程的解读,现在我们再看这幅太极图时,其中所要表达的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模式、思想内涵和变化规律就会一目了然了。

龚建新:我们经常说要继承和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我认为所谓“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和认知的共识,这种本民族共通的认知和思维共识就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在此共识下,人们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交流产生共鸣,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被对方理解和认同,以这种共通的认知为基础,进而产生衡量事物对错的标准及社会性的行为标准,而失去了这种文化的共通性,也就失去了彼此交流沟通的思想认知基础,就会形成“对牛弹琴”的局面。

康伟:在认识事物的方面,东西方在思维模式、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究其根本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民族文化不等同于科学知识,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懂文化,同样一个知识水平低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差。而当今我们已经把“知识”和“文化”混为一谈了,这就从根本上混淆了“文化”的概念。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恢复、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虽然我们的科技知识在不断发展,而“文化”却出现断层和流失,优秀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少有人知,形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龚建新:是啊!比如《周易》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一阴一阳为核心要素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对宇宙天地自然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万物的生存变化之道,进而推演到人体生命及人类社会的变化之道,从而使阴阳学说理论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和指导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而太极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中孕育和产生的,太极拳的理论是以《周易》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太极拳的拳术运行过程是以阴阳变化的规律为准则的,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言:“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如果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哲理没有一定的认知和融通,就无法正确地认清弄懂太极拳究竟为何物,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习练太极拳了,这也是多年来太极拳被极度异化而丧失其真实面目的根本原因所在。

康伟:所以,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学拳须知”中写到:“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这个“先学读书”就是要先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搞清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认知概念,在其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太极拳的相关理论,以免产生谬之千里的误读、曲解。

龚建新:通过对河图、太极图蕴含的阴阳哲理的探讨和解读,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概念,也逐渐了解了前人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对阴阳变化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那么,河图、太极图中的这些阴阳变化规律是如何指导太极拳修炼的?太极拳的运行中又是怎样遵循和体现这些阴阳变化规律的?遵循了这些规律的太极拳又是如何产生太极拳独特的功能功效的?这些是太极拳练习者最关心的。

康伟:是啊,人们练习太极拳都是希望获得真正的太极功夫,达到健身、防身、修身的目的。这次,我们就解读一下太极拳的“慢”。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运动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个字“慢”,就因为这个“慢”,太极拳在当今饱受诟病。

龚建新:是的,太极拳也因其缓慢的运行特点基本被定位在了伤病及老年群体的健身运动,在中青年人看来,这种缓慢的运动体能消耗小,几乎毫无锻炼的意义。而以这种慢吞吞的方式去训练搏击,就更是让人匪夷所思了。没有速度、没有力量、变化又那么慢,怎么可以进行搏击对抗呢?这基本上就是现今人们对太极拳的普遍认识。但是,太极拳的创立之始就是一种拳术而不是健身术,就是以搏击为直接目标的。于是,有人就说:“太极拳练时慢,用时快。”这种完全不符合逻辑的说法如何理解呢?难道我们的前人会愚蠢到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这一反常态的方式进行“慢”练呢?在“慢”中太极拳到底在练什么呢?

康伟:就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的问题,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月第一版,第6页)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书中写到:“譬如学拳者,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识神,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先天之道心,不知之慧神发矣,是后天者,可知之整数也,先天者,不可知之零数也。”我们在前面讲河图如何演变成太极图时,已经了解了古人的整数和零数的概念。简言之,整数变化,就是明显的、突变的、易察觉的变化,像我们人为地开灯、关灯,突然黑了,突然亮了,这样的变化基本上都是后天人为的变化方式,而先天自然的变化是渐变的、隐性的、极其微小甚至无法察觉的细微到0.0000……几这样数量级的“零数”变化方式,比如昼夜更迭,每一细微的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我们是根本察觉不到的。这种极其微小、极其缓慢的变化就是太极图中揭示的自然阴阳变化规律之一,即阴阳变化的过程皆为渐变,即“零数”变化或称为“微变化”。在书中这一页中,陈鑫引用了古人“参天两地而倚数,就岁之阴阳而观之,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阴六月、阳六月也。日之出入,昼六时,夜六时也”等等对自然阴阳变化的描述,以天地自然之运行揭示了阴阳零数变化的本质,继而告诉我们:“零数为整数之真根也,零数者何?太极也,无极也,拳术家创立缠丝精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其致命矣,夫技艺云乎哉。”这段话清晰地阐明了古代拳术家创太极拳的核心原理。我们用现代语言对这段话进行一个解读:“自然事物显著明了的‘整数’变化的根源是细微的‘零数’变化积累而成的,零数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呢?就是太极阴阳的变化过程,也是无极生太极的变化过程。拳术家创立的以缠丝法为特点的太极拳,就是依据阴阳变化的那条螺旋线所代表的运行规律而运行的。这个太极拳的技艺就是这个道理。”这段话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龚建新:陈鑫说的“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是不是就是指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不是就是练太极拳的动作要像螺旋那样转来转去?

康伟:陈鑫这里说的“螺旋线”实际上说的是太极图中阴阳变化的那两条螺旋展开的渐开线(如图1)。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太极图上的这两条螺旋展开的线是自然阴阳按照“零数”渐变的方式变化而自然形成的,就是对阴阳渐变过程的描述。“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就是按照阴阳零数渐变的原理来运行太极拳的动作。这里“乾坤”二字,就是“阴阳”二字的别称。《周易》中乾代表阳,坤代表阴,陈鑫用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太极拳连续、均匀、缓慢的运动方式,就是在进行生生不息的微变化的运行,太极运动是遵循阴阳零数渐变的法则的独特运动。“零数者,太极也”这句话准确地定位了太极拳的独特运动特征。

龚建新:太极拳的慢练,原来是遵循阴阳渐变的法则,进行微变化。那么太极拳在这种微变化运行的过程中练什么呢?通过慢练又会形成什么样的能力,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康伟:这就又回到开始的那段文字了:“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识神,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发矣。”这句话是说,人在出生之后,在生命的不断生长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我思我想、我心我念、我知我识,这些对外界事物的不断认识,不断学习的思维活动称之为“后天之识神”,形成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及到的都属于认知的范畴,是识神的作用;而我们与生俱来的“感知觉知”的能力,是生命本来具有的先天能力,对很多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产生的感知感觉是属于“觉知”的范畴,就是慧神的作用了。太极拳的慢练,就是要在缓慢的运行过程中,用我们的意识全过程关注微变化的过程,逐渐使意识对极细微的运动变化产生意识反应和意识觉察。通过这种长期的意识觉察能力的修炼,不断提高意识对微变化的感知和控制的能力,最终形成极高的觉知灵敏度,对极微小的自身变化和外界影响都会本能地感知和产生意识反应,即“先天之慧神发矣”,从而形成“知机”的能力。

康伟老师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十讲:阴阳的渐变与太极拳的慢练(图1)

龚建新:“知机”的能力指的是什么?是指“微变化”吗?

康伟: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这里的“几”就是极细微的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机”。有“动机”了,但是根本没看见动。王宗岳《太极拳论》阐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种对意识感知和控制微变化能力的训练是太极拳所独有的训练方式,所以,太极拳才有“练意不练力”的说法。太极拳练的是先天知觉意识,也即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的灵敏度,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肢体动作大和速度快的运动中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在极微、极慢的运动中才能得以完成,所以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后续有曰:“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就灵到十分。”当这种“觉知”的灵敏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别人极轻微的触动,都会使自身产生极灵敏的反应并产生极微的变化,这种极微的应变对方是察觉不到的,而我之自身早已心知肚明,细微的应变已在人先了。

龚建新:哦,这就是太极拳论所描述的“彼不动,已不动,我意在先;彼微动,已先动,我意仍在先”。

康伟:实际上,这个“已先动”是微动,是别人根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先动”,因为对方的感知灵敏度是远远不如自己的,只能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局面。

龚建新:如此看来,“太极拳练时慢,用时快”的说法不是毫无逻辑的玄虚之说,太极拳是通过慢练形成极高的知觉灵敏度,使太极拳高手轻触即变,产生极快的应变效应。

康伟:总之,太极拳是练脑子的,不是练动作,太极运动是知觉运动,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这一独特的运动形式恰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下产生的,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没有一定的认知,对太极图所表述的阴阳运行规律没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就根本不会明白慢吞吞的太极拳到底在干什么,真正的太极运动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说太极拳是“文化拳”,是“哲理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太极观真---用身心感知世界 » 康伟老师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十讲:阴阳的渐变与太极拳的慢练
分享到: 更多 (0)

太极观真 以太极之理 观天下之事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