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观真---用身心感知世界太极观真---用身心感知世界

太极观真
用身心感知世界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

中华武术大学堂第15期名家讲堂参训体会---杭州谢山水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图1) 

太极观真学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太极小白,长时间习练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有的还遍访全国名家,只为寻求太极真谛,有的在太极拳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名利双收,甚至已经是裁判员、教练员。然而,很多人却把膝盖练坏了,痛到没法打拳,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我练的是真正的太极拳吗?”王宗岳描述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拳境界似乎是金庸小说里的驰骋想象。偶然的机缘,在喜马拉雅听到邓老师讲太极的一个音频,在微信文章里读到了一篇太极观真的文章。去年的八月份,我在地铁上班的路上,无意间刷到了一篇文章,里面讲清楚了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放松,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却一直没有人说“透”,这篇文章就把我“勾引”过去了。相信在那一刻,每个人都感到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又有一点怦然心动、将信将疑。于是,到处搜索相关信息,但太极观真和康老师是个非常低调的存在,百度百科到现在仍然没有太极观真和康老师的条目,网上即使能找到,也只是寥寥几句简短的介绍。没有明星光环,没有大师站台,没有奖牌证书,我们坚定地加入了太极观真队伍。

康老师从小练习太极拳,我们看过康老师当年打拳的视频,虎虎生风,英姿飒爽。但康老师说,自己练了二三十年太极拳,最后发现推手时总是败给身强力壮的、人高马大的、满身肌肉的,说好的“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呢?这真是一记心灵暴击,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和否定中。康老师一头扎进了传统之中,翻烂了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又溯源而上,从《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中庸》等经典中寻找太极拳的理论本源,终于融汇贯通,玩索有所得。康老师说,太极拳的理论,前人都已经穷尽了,但是前人传习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比如《陈氏太极拳图说》,对太极拳的理论、底层逻辑,说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我们看这本书感觉就是“天书”,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让现代人能够理解太极拳的理论,并且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习练太极拳,这就是康老师创立太极观真的初心。

这真是奇妙的相遇。

回到那个困扰我们很久、却始终没有清晰确定答案的问题,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练放松?练静心?练动作?康老师说,最重要的是练意。这次名家讲堂从始至终围绕着练意来展开,通过对陈氏26式、杨氏28式前四式的精讲精练,以及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六式八式基本功法的现场纠正,深入地阐明了没有意的练习、没有意的控制,不管练哪门哪派的太极拳,都是一句空话。在康老师的班里,练陈式、杨式、吴式的,什么都有,既然叫太极拳,他们肯定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基本的理论、基本的特征、基本的要求,这些掌握了,练什么式的太极拳都能练好。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图2)

练意第一步:纠脑子而不是纠动作,换得了脑子,这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

学什么都得先明白道理,但太极拳的理,常人常理是理解不了的。一般学习太极拳就是打拳、纠拳,在康老师班里,首先要纠脑子。脑子如果过不来,太极拳是练不了的。太极拳跟其他拳种最大的区别,就是注重意识的作用。传统太极拳讲“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主,你想对了,就打对了。你想错了,就打错了。思维里落下了什么,拳里就一定缺什么。平时,我们想这么干,我们才这么干。干得怎么样,也是通过我的想法,去对照看干得怎么样。如果你想都想错了,这事你肯定干不对。要把这个概念很强烈的搁在自己脑子里。练太极拳要先想明白,想不对是没法练的。

练意就是练意识对身体的感知能力,有了感觉之后,要通过感觉的控制,把这个动作做出来。比如,我脑子里想的这个弯,一定要通过动作把这个弯做出来。最后练到任何位置都能精确的运行,哪怕动一点,我完全能感觉到。接下来,一趟拳完全是在脑子控制下打出来的。所以打太极拳的人,脑子对身体的控制和引导能力极强。对身体有感觉了,才能够带着身体动了,侦察身体各个部位是否放松,有没有用力。

平常我们一动,力量就来了,这是我们身体固有的僵拙之力,但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轻轻的没用力呢。这是因为不经过定向的练习,我们对身体是没感觉的。感知能力到一定程度,我们有没有用力,是很清楚的。力一起来,我们就用意识放松它,这个时候你才能谈放松。随着身体的放松,身体的经络系统、气血系统,它的功能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太极拳是对身体状态的调整,是对生命状态的调理。坚决不要把太极拳当一项体育运动,千万不要把太极拳当成全民健身运动。运动是一定要有运动量的,没运动量就要就上难度、上高度、上速度,才能起效果。太极拳它就不是体育运动,它是通过意识在调理身体。太极拳是移动的桩,就是每一个点都是桩在移动,虽然我在移动,但桩的状态没有变,所以它没有运动量。

记住,太极拳是知觉运动,不是肢体运动;太极拳是意气运动,不是体育运动;太极拳是生命调理,不是锻炼身体。所以,用体育运动的思维和要求练太极拳,就谬之千里了。

打个比方,其他拳种和运动相当于开车,要发挥身体的各种性能,速度、力量、急转,不断让身体运转运行。太极拳是修车、是保养,所以叫内修、自修、修炼,叫养生,不叫锻炼。我们天天开车,天天运动,但是你会保养吗?天天开,车会坏,身体用着用着也会坏,现在的人一不小心猝死,因为里面已经乱啦、堵啦、不顺畅啦,还不保养,到哪天就彻底瘫痪了玩蛋了。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图3)

练意第二步:练习意识对身体各部位全过程微变化的感知和控制能力,这是练太极拳的核心

慢腾腾的太极拳,根本就没有运动量,它就不是体育运动。但就是这个慢中的学问,才是太极拳训练的核心。就是要在慢中,也只有在慢中,才能练出意识系统极高的知觉能力,而且是对自身各部位全过程微变化的极灵敏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各部位”,主要是两肩、两胯和腰这五大部位,你可以想像腰为主宰,是汽车的传动轴,两肩和两胯是前后四个轮子。这五个部位分开了、松了、活了,这辆车的性能就好了。比如肩,不能模糊地认为肩就是肩关节,是个整体。要把肩分成大臂根节和肩胛骨,这两部分从意识上要分开,让大臂根节独立的转动,跟肩胛骨毫无关联,在大臂根节往上提时,肩胛骨还得往下走,这叫沉肩。太极拳起式时,大臂根节要走一个立圆,要走尽可能大的立圆,意识里要先把这个圆给画出来,再通过根节走出来。圈子越练越小,能走大的立圆,才能从容地走小圆。但自己练是不知道怎么练才算到位的,康老师、阿齐老师在旁边盯着,抓着你的臂转圈圈,告诉你要这么走,我们才找到这种感觉,哦,原来这样才算转了一圈,把这种感觉固定下来,我们就能自己练也不会出偏差了。这次培训我们就是不断地让身体找到这种感觉并且固定这种感觉,然后老师就说,好,这下你们回家也可以练了。这里有一个好用但也要慎用的一个诀窍,为了走一个最大的圆,仅仅靠放松状态下练习会比较慢,可以稍微用点力,把根节往外撑开,但不能让用力成为习惯,能撑开后就马上要尽可能放松地练习,体会丝毫不用力的感觉。比如胯,首先找准胯的位置,就是微曲膝时,腰和腿之间打弯的地方,平常这里都顶上了,就是用力了,对着镜子能看到,微微鼓出来的地方,把这里一收,就是松胯了,两胯就形成一个平面,上面的身体能在这平面上自由移动,好比一艘船飘荡在水面上。躯干也像一辆小车在冰面上,轻轻地受到一点外力,就滑到另一边了。康老师让我们在六式的寰宇流行,以及套路的单鞭和六封四闭中反复寻找这种感觉。动腿的时候,都要通过胯的根节来带动,八式中很多都是训练胯根的。等到大臂根节、胯根完全领动,而不是手脚自己动时,这就叫把手脚打没了。

“全过程”,就是从始至终,一刻也不能脱离意识的感知和控制,脱离了,就是懈了。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它要求非常专注。人是很容易分神的,一不小心思想就跑偏了,就想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往往是在意识已经走远的时候才发觉,马上把意识拉回来,如此反复的训练。这种专注,是在头脑非常清醒警觉灵敏的情况下的专注,不能把头脑昏沉当做专注。我有个朋友,他从小学钢琴,从小到大,在或大或小舞台上,无数次的演奏,正是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他说只要一坐到琴凳上,就能心如止水,精神完全集中到弹琴上。由此及彼,做其他事情也一样,意识发出指令,心情就能完全放松、安静下来。大部分的人没有受过这种专业的训练,其实我们就是拿太极拳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假以时日,也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康老师特别提醒我们,在手臂、大腿下落时最容易失去意识的控制,听凭重力的作用往下走,还有就是脚刚落地时,也容易放松意识控制。在训练时,十多个人,康老师眼光一扫,就能看出谁谁谁意识跑了。

“微变化”,就是身体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方向、线路的变化,都要用意识来控制,而且都要通过根节来带动。往往粗线条的运动路线,我们觉得用根节来带动是没问题的,但细微的转关,手的细微动作,怎么通过大臂根节来带动呢?我们看到过有些失去双手的残疾人,能够用嘴巴叼着一枝笔,或者用脚趾头夹住笔,写出漂亮的毛笔字,无论是精细严谨的楷书,还是游走飘逸的草书。我们就能知道控制“微变化”这都不是事,这是下的功夫问题。康老师提醒,要把转关这个小圆画出来,意识里要有这要弦。康老师还教了我们起式时如何腰走立圆,以前认为这是有了内气之后才能干的事,没想到在意识的指挥下,跟随大臂根节走立圆,腰这个立圆一样能走出来,而且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下进行缓慢匀速不停顿的运动。能走立圆,后面平圆、斜圆就都能走出来,再配合胸腰折叠,这就叫用身子打拳了。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图4)

练意第三步:守中用中、舍己从人,这是意识在太极拳推手和技击中的运用,也是太极拳的鲜明特色。

康老师以八式山泽通气为倒,强调步伐转换时,意识里始终要有“胯根这个小圆盒一直旋转着往前走,交给另一个胯根,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这样来移动重心。重心不能压在大腿上,要放在两腿之间的三分之一这个区间。康老师为了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讲了懂劲之后的事。很多学员对“双重之病”“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搞不清楚。这就需要引入中心这个概念。重心和中心是不一样的。重心是实,中心是虚。好比一根拔河绳子,两头分别往外拉,势均力敌,中间那个扎红绳的平衡点,处于即阴即阳、阴阳混一状态,这就是中心。康老师用一扇门作例子,门的重心在门的中间,但门是围绕着门轴来转的,门轴是中心,是活的。实际运用中,这个轴非常灵活。重心完全在左腿,好像都失重了,但对方推过来,左腿还能放空,虚而不接力,这种左重而左虚的效果,用外形动作永远是无法实现的,只能用“意”!用意识干了什么? 重心还在左边,但中心已经用意识转换走了,和重心分开了,向重心相反的方向跑了,重心的位置由实变虚了,性质变了,但在外形上根本看不出来,虚实转换,用的是意识,而不是动作。所以,一般人理解不了,因为常人是不会在动作不变的情况下用意识干活的。中者,虚也。练太极拳在推手和技击里就是要守中用中,意识要时时感知和控制自己的中心。别人只能攻击你的重心 ,但无法攻击你的中心,因为中心是随时能跑的,中心才是身体的轴,别人推不到人的轴,这扇门就只会打转,不会倒。

在这次培训班,康老师再次强调的“内卷”的重要性。八式山泽通气的运动腿是通过支撑腿内卷收进来的,套路里倒卷肱里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两条腿都要有内卷的意识,这样腿才不会别扭,才不会伤膝盖。其实躯干的左右两半就像太极图的中间两个圆,两个圆是能够同时往里旋(这也是内卷),也能够同时往外展的。同时往里旋时,表现在上面就是含胸拔背,在中间就是命门后撑,在下面就是裹裆扣膝,所以这些都不是特意做出来的,而是身体内卷的自然结果。当你的身体能够内卷时,你的胸腹部就能吞、能收,阴性。其它的拳种都害怕对方攻击自己的中间部位,想方设法把对方挡到外面去,太极拳刚好相反,就是要把对方引到自己中间去,引进落空,因为中间是空的、虚的,一内卷,对方就会有一脚踩空的失重之感,如临深渊,惶恐不已。这就是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舍己从人。有人问陈长兴,对方打过来怎么应付,陈长兴说“咋来咋走”,来者不拒,对方想怎样来,想去哪里,我都顺着他,他想要什么,我全都给他,我永远顺应他。我就像水,物来则应,随物赋形,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看似被动,但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永远意识在先,占据主动地位。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图5)

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的是持续的意识训练。真正能准确的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让意识能够精确的同时控制各部位的状态和运动,各行其道,各安其位,但又必须一动无有不动,和谐统一,和而不同。这次培训,让我们对六式八式基本功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把六式八式的功能都练出来了,练到极致了,装到拳里面,那就是神乎其技了。

这次虽然康老师给我评了个优秀学员,但我深知,这是因为我底子太差了,所以看起来还是有一点点进步。培训之前,我的状态就是,六式八式嘛,练起来太单调太枯燥,练得就少了;工作累了,打趟套路当作休息一下,一身轻松,竟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这样也在进步。虽然打拳时也会关注根节带动、松而不懈等,但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极微。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见识了太极拳的神奇,才坚定“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踏踏实实向同学学习,回答好两个问题:

每天能够坚持练习六式中的一式1个小时以上吗?(量变才能产生质变,每天蜻蜓点水,就好比烧水每次只烧到90度,永远都不会烧开)

六式中的每一个式子能够坚持练习1个月以上吗?(把一个功能、套路中的一式钻研透,好过每天全部都练一遍,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产生复利效应)

中华武术大学堂名家讲堂创办于2006年,是中国武术的知名品牌。在此特别感谢《中华武术》杂志,为广大武术爱好者之间、爱好者与名家之间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五天里,不仅学到了真经,还交到了不少武林朋友。后会有期!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图6)

康伟老师的教学平台在微信小程序“全民太极”,欢迎登陆学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太极观真---用身心感知世界 »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练什么?
分享到: 更多 (0)

太极观真 以太极之理 观天下之事

联系我们